English

从异端学说 到冲出藩篱

1999-01-08 来源:光明日报 厉以宁 我有话说

●经济学界一代宗师陈岱孙生前主编

●八百专家学者历时六年倾心之作

《市场经济百科全书》的出版,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经济理论界的一件大事。这部大型工具书的完成是经济理论界许多研究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市场经济知识的现阶段,可以预料,本书的问世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尽管体制的转轨并未完成,但大局已定,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再拉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回顾过去这段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何等艰巨!试问,计划经济体制是怎样被逐渐打破的?人们是怎样从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和服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的呢?这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成千上万的经济实践者最近二十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的事业方面的努力,同样也要归功于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艰苦探索。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力冲击,正是这些冲击的结果,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阵地,最终不得不趋于解体。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市场经济知识普及的作用、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宣传的作用。要知道,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同行政权力牢牢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它还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做法进行辩护,作出论证,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修正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这种选择;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邪说。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刊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想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和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不是立场错了,就是观点错了,方法错了。错了就改,于是一次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建国以后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为止的长时期内,经济理论界的实际情况不正是如此么?

对于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必须了解普及市场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只有把经济研究任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我们才能懂得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的重大意义,也才能知道改革事业之艰辛、困难。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固然不易,以新的经济理论代替旧的经济理论尤其困难。改革中存在着利益调整问题,旧观念支配着人们对利益的看法、对发展生产力的看法。而计划经济体制又造成了平均主义和一系列利益刚性(如工资刚性、就业刚性、福利刚性等),改革必然要触动每个人原有的即得利益。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有多方面的利益,哪怕其他方面的利益增加了,只有一个方面的利益减少了,那么他也可能对改革有所不满,因为利益的增加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利益(即使是不合理的利益)的减少,则被认为是不对的。于是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因利益摩擦而发生的不满。可见,人们不从利益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不破除平均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利益刚性,不破除利益本位的各种利益攀比,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利益观念,改革再往前深入,阻力会越来越大,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也就会相应增加。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懂得,改革不仅同计划经济体制发生冲突,而且同一系列旧观念和旧的经济理论体系发生冲突。改革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新的利益,但由于改革打破了(或准备打破)旧体制下的利益刚性,又使人们失去了某种原有的利益,所以,当人们只注意原有利益的失去而不注意新利益的增加时,改革遇到的阻力就加大了。改革仍需深化,对于深化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经济百科全书》问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正确解释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而且能在促进人们观念转变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改革的继续推进作出贡献。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